当前位置:首页>科普园地>前沿趋势

科普园地

 前沿趋势

[科普园地]保暖能调节肠道菌群从而预防骨质疏松

来源:植物与人体健康机理创新团队 发布时间:2020-10-29 作者:李航 点击数:

  转眼间夏天已经过去了,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的气温正在逐渐转凉,这时候大家可一定要注意保暖。一方面冬季是流感的高发季节,更何况今年还有新冠病毒在外肆虐,另一方面处于温暖的环境中还有其他健康好处。

  根据知名期刊《Cell Metabolism》今年9月刊登的一项瑞士科学家的研究,处于温暖的环境中能够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从而预防骨质疏松。既然由于地理原因我们没办法待在温暖的环境中,那我们就应该想办法尽量做到保暖。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如上图所示,由于骨质流失,与正常的骨骼相比,骨质疏松的骨骼在显微镜下呈蜂窝状,骨质孔隙比正常的要大。人的骨头都同时进行着新的骨头的生成以及旧的骨头的流失。年轻的时候骨头生成的速度大于流失的速度,所以你的骨密度是上升的状态。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头生成的速度不可避免的变慢了,以至于骨质流失,骨密度越来越低。当骨头的老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对健康和生活会产生严重的影响,也许只是轻轻地动了一下,居然就给骨折了。

  保暖会提升了骨头的强度

  在这个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暴露于暖和环境中的小鼠有着更大的骨体积和更长的股骨。更进一步地,研究人员还用切除卵巢的小鼠做试验(这是常用的研究骨质疏松的动物模型,切除卵巢可诱导小鼠出现骨质疏松),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在温暖环境中的小鼠的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连接密度均上升了,并且还有效预防了胫骨皮质骨的流失以及皮质骨宽度的下降。

  这个结论对人类依然有效。研究人员通过对全球多个国家的髋骨骨折的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纬度越高的国家的人发生骨折的概率也越高。而且研究人员还发现,一个地区的平均气温越高发生骨折的概率越低。所以如果你没有住在我国的东南沿省,为了自己的骨骼健康,在冷天的时候最好还是不要只要风度不要温度。

  保暖改变了肠道菌群的成分

  由于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骨的代谢有关,所以研究人员还分析了保暖会不会影响肠道菌群。实验表明,暴露于温暖环境中的小鼠肠道中各菌群的数量更均匀了,比如原本在菌落中占据主导地位的 Muribaculaceae 族细菌的数量就降低了。此外,从菌落的属上来看, Turicibacter 、 Ruminiclostridium_6 、 Akkermansia 、 Rhodospirillales 、 Clostridium_sensus_stricto_1 、 Parabacteroides 这些属的菌落的数量上升了,而 GCA.900066575 、 Butyricicoccus 、 Peptococcaceae 、 Ruminiclostridium 等属的细菌数量降低了。

  原来真是肠道菌群在起作用

  既然保暖增加了某些菌落的数量,那如果把这些菌群移植到其他小鼠体内,会不会表现出和保暖有着相似的作用呢?如果有作用,那不就说明是菌落的作用预防了骨质疏松?结果表明菌落移植还真有作用!移植了菌落的小鼠与暴露于温暖环境中的小鼠有着相似的表现,比如这两种方式都可以降低由于切除子宫而引起的转录变化。

  保暖和菌群增加了骨头新生的速度

  我们上文提到过人的骨头在不断地新生和流失,这是因为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中,引起骨质疏松是因为骨质的流失速度大于了生成的速度。在这个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暴露于温暖环境中或者移植了菌落后,小鼠的成骨细胞的活性增加了,所以就预防了骨质疏松。

  一定要注意补钙

  除了本文讨论的保暖以外,大家一定要注意补钙。由于骨质会不可避免的流失,年轻的时候应该注意补钙可以增加骨质,可以降低年老骨质流失带来的负面影响。年纪大了更要补钙,因为补钙可以减缓骨质流失的速度。常见含钙高的食物有奶制品、深绿色的蔬菜、大豆及其制品等食物,部分人群还可以考虑营养补充剂。

  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这里为大家讲一下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以下人群更应该注意预防:

  1. 女性更容易患骨质疏松;

  2. 年纪越大风险越高;

  3. 我们亚洲人更容易患骨质疏松;

  4. 有家庭病史的更容易患骨质疏松;

  5. 骨架小的人风险更大,因为这类人骨质相对较少。

  

  总之,人的骨骼会不可避免的老化,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降低老化的速度。大家在饮食上选择高钙食物的同时,注意保暖也可以预防骨质疏松。

  

  参考文献:

  Chevalier et al. (2020). Warmth prevents bone loss through the gut microbiota. Cell Metabolism. 32(4): pp. 575-590. DOI: https://doi.org/10.1016/j.cmet.2020.08.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