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科研期刊 邮箱 English 联系我们
  • 单位概况
    所况介绍
    组织机构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历史沿革
    园区风貌
    联系我们
  • 新闻中心
    最新要闻
    科研进展
    综合新闻
    学术报告
    媒体报道
  • 人才团队
    院士工作站
    创新团队
    人才队伍
    博士后工作
    人才招聘
  • 科学研究
    学科领域
    科研成果
    科研动态
    项目申报
  • 平台基地
    部级平台
    公共平台
    测试中心
    试验基地
    战略智库
  • 合作交流
    国际合作
    国内合作
  • 研究生培养
    培养概况
    通知公示
    导师队伍
    团队招生
    暑期夏令营
    规章制度
    学生活动
    材料下载
  • 成果转化
    成果推介
    乡村振兴
    专栏技术
  • 党建文化
    支部动态
    学习平台
  • 农科研学
    研学培训
    研学动态
  • 园区服务
    总体概况
    后勤服务
    团队分工
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科研期刊 邮箱 English 联系我们
  • 首页
  • 单位概况
  • 新闻中心
  • 人才团队
  • 科学研究
  • 平台基地
  • 合作交流
  • 研究生培养
  • 成果转化
  • 党建文化
  • 农科研学
  • 园区服务
  • 面向科技前沿与国家重大科技需求,着力解决都市农业战略性、前沿性、关键性重大科技问题,开展重大基础、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拓展农业生产空间领域,创建未来农业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

    • 所况介绍
    • 组织机构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 联系我们
  • 都市农业研究所是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的重要支撑机构,紧紧围绕国家和西南地区农业科技需求,重点开展应用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科技创新,探索新形势下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

    • 最新要闻
    • 科研进展
    • 综合新闻
    • 学术报告
    • 媒体报道
  • 都市农业研究所是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的重要支撑机构,紧紧围绕国家和西南地区农业科技需求,重点开展应用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科技创新,探索新形势下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

    • 院士工作站
    • 创新团队
    • 人才队伍
    • 博士后工作
    • 人才招聘
  • 面向科技前沿与国家重大科技需求,着力解决都市农业战略性、前沿性、关键性重大科技问题,开展重大基础、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拓展农业生产空间领域,创建未来农业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

    • 学科领域
    • 科研成果
    • 科研动态
    • 项目申报
  • 都市农业研究所是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的重要支撑机构,紧紧围绕国家和西南地区农业科技需求,重点开展应用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科技创新,探索新形势下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

    • 部级平台
    • 公共平台
    • 测试中心
    • 试验基地
    • 战略智库
  • 都市农业研究所是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的重要支撑机构,紧紧围绕国家和西南地区农业科技需求,重点开展应用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科技创新,探索新形势下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

    • 国际合作
    • 国内合作
  • 都市农业研究所是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的重要支撑机构,紧紧围绕国家和西南地区农业科技需求,重点开展应用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科技创新,探索新形势下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

    • 培养概况
    • 通知公示
    • 导师队伍
    • 团队招生
    • 暑期夏令营
    • 规章制度
    • 学生活动
    • 材料下载
  • 都市农业研究所是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的重要支撑机构,紧紧围绕国家和西南地区农业科技需求,重点开展应用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科技创新,探索新形势下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

    • 成果推介
    • 乡村振兴
    • 专栏技术
  • 都市农业研究所是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的重要支撑机构,紧紧围绕国家和西南地区农业科技需求,重点开展应用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科技创新,探索新形势下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

    • 支部动态
    • 学习平台
  • 都市农业研究所是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的重要支撑机构,紧紧围绕国家和西南地区农业科技需求,重点开展应用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科技创新,探索新形势下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

    • 研学培训
    • 研学动态
  • 都市农业研究所是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的重要支撑机构,紧紧围绕国家和西南地区农业科技需求,重点开展应用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科技创新,探索新形势下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

    • 总体概况
    • 后勤服务
    • 团队分工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分享到

[CCTV1开讲啦]随便撒上一把种子就能实现蔬菜自由?这场演讲太有意思了!

来源:CCTV1开讲啦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7-13
字体 小 中 大

演讲题目:植物工厂彰显国家农业高技术水平

 

演讲者:中国农业科学院智能植物工厂首席科学家 杨其长

 

 

1、未来我们有没有可能撒一把种子,工厂化地进行食物生产?

非常高兴,今天以这么一种特殊的方式跟大家在一起交流植物工厂的话题。

中国的几千年的农耕文明,都是在完全自然的条件下进行食物的生产,但是这种自然的条件往往是不能保证的。所以会经常出现旱灾、涝灾,甚至一些病虫害等等一些自然的灾害。一旦自然灾害的出现,或者持续地出现的话,就会出现饥荒,甚至出现战乱。明末清初大概是在1638年,从陕西开始出现了旱灾,大概持续了四年,死亡的人口达到一半以上。最近一次在民国期间,大家都看过《1942》,据说当时有一千多万 人口受到影响。靠天吃饭,完全依赖于自然的一种农耕的生产方式,这个还是非常不稳定的。所以说人们都有一种很朴素的理想,希望在生产食物的过程中,由自然的一个状态走向我们一个必然可控的状态。最近几十年来,随着像玻璃,一些塑料材料的一些发明,我们可以在一个温室大棚的环境下,进行一些反季节种植的一些蔬菜。但是它有一些局限,比如说它冬天极端地寒冷,夏天非常地炎热的条件下,也很难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未来我们有没有可能撒一把种子,通过在一个工厂化的条件下,完全在一个可控的环境下,按人的需要,按计划地进行食物的生产,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理想。

 

2、如何知道植物工厂的?

大概在三十多年前,我在上研究生的时候,就听我的导师说,国外现在有一种很有意思的技术,或者很高端的技术,叫植物工厂。当时听了以后觉得特别新奇,也特别好奇。大概非常幸运的是2005年的时候,我能到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访学一年。有一天实验室的一个同事说,我让你到我的实验室去参观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研究。进去以后它是用几块黑布围起来的一个装置,掀开黑布以后透露出来一些红蓝交替一些光线,非常非常地特别。这个光线的下面长着非常漂亮的生菜,在红光下照得像花一样,特别特别地漂亮。我当时真是非常非常地兴奋,抑制不住内心的那种激动,但是因为跟国外的同事也不好多问,因为是他的刚刚开始的一个实验课题。但是这种东西映入我的眼帘以后,我就觉得我必须要搞清楚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当天晚上,我就跟我在国内的同事打电话交流,我说今天看到了一种非常有意思的光源,而且把菜种得非常非常地漂亮,我说你们查一查这个到底是什么东西。他们查了一下资料以后,非常非常兴奋地告诉我,这个光源叫发光二极管,俗称LED。这个LED应该说是非常非常有前途的,而且非常非常有意思的一种光源,未来在农业上的应用可能是前途无限。为什么呢?他说,LED光它是单色光,这单一的好处就在于我们可以根据我们的需要任意地调配,它这个光它是冷光源,因为它没有发热的一些成分,这种东西可以近距离地照射植物。第三个它是非常节能的一种光源。第四它的寿命很长,LED的寿命当时的查出来的数据是达到五万小时,我们都知道像白炽灯大概也就是一千小时左右。所以这些优点综合起来看,我觉得用在农业照明或者农业的植物工厂领域可能是一个非常非常有前途的一个光源。

 

3、“不干肯定不行,我们必须要干!”

查到这些资料以后,我就特别特别地兴奋,虽然当时我还在国外,我说我们一刻也不能耽误,我说我们赶快干,先把实验室搭起来。我记得当时我们在院里的一个温室里面搭起了一个小房子,大概在二十平米左右的样子。但是搭起来这个房子,没有这种光源也是不行的。所以说我们的同事们找了很长一段时间,也找不到这种适宜的光源。因为当时LED的照明刚刚起步,像红光的660纳米,蓝光的450纳米,一般的厂基本上很少有这种产品。后来他们有一个同事说,能不能用红光的激光代替一下,后来他们试了一段时间以后,激光的能量太强,植物照死了。那怎么办呢?后来说还得继续找,找了一段时间以后,他们有几个年轻的同志说真是找不到,找不到说能不能就不干了。我说不干了肯定不行,我说我们必须要干的。几经周折吧,这个找到了当时我记得大概也就是四块光源板,一个平方米左右的。当然现在四块光源板大概几百块钱,但是当时2005年、2006年的时候那个价格还是比较高的。小撒老师,当时比如说四块板子,一平方米的LED光源,大概是多少钱,你能不能有一个大致的判断。

 

小撒:您这个算是课堂提问吗?算到我的考试成绩里吗?我估计大概是在一万块钱左右。
杨其长:再往上猜。
小撒:听您这么笑得我心里有点虚。
杨其长:低了。
小撒:二十万。
杨其长:二十万高了一点。
小撒:高了一点?
杨其长:十万。
小撒:一平方米?
 
杨其长:对,一平方米的光源板,当时还是下了很大的本钱的。有了这四块板子以后,应该说我们如虎添翼,做了大量的一些实验。我们有个专业的名词叫光的配方,就像我们现在婴幼儿奶粉的配方一样。不是说所有的光谱植物都是吸收的,比如说大家都看到的我们植物都是绿色的,说明植物它对绿光是不吸收的,或者吸收很少的,所以它把绿色的一部分就反射到我们眼睛中间。所以植物它最喜欢吸收的应该是红光和蓝光。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有意思的一些效果,像远红外,研究发现,远红外照到叶子上以后,它使得叶片增大了以后增加它的光合作用。还有就是像紫外,紫外人们认为它是有害的是吧,当然现在我们的研究发现紫外还有两个很重要的功能。第一它可以提高作物的一些品质,同时紫外在苗子,就是苗期对它有一个刺激,变得更加地矮壮。所以说我们现在把这个结果,也放在像育苗的一些产业,这是我们在光的方面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但是植物工厂光是有光还是不够的,还有一些节能的调控和智能化的管控。智能化管控就相当于你把所有的要素,环境和营养要素都要检测出来,然后根据它的需求进行智能化的一些调控。通过这些研究,植物工厂在中国还是取得非常快的一些发展,2009年的时候中国第一次在长春建立了一个二百平米的,我们叫商业化的植物工厂。这个植物工厂,虽然仅仅只有二百平米,但是它标志着中国植物工厂第一次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应用,同时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植物工厂高技术的国家。
 
4、家庭微型植物工厂是什么样的?

2010年的时候上海世博会的组委会,他们想在世博会上展出一款未来家居的一些生活。在家里也能种菜,而且我们想吃菜的时候就从厨房里面拿一棵。我们当时大概也就是几个月的时间,跟组委会的同志在一起合作开发了一款,这个叫家庭微型植物工厂。这个展览每天大概有一万多人挤在那儿看,觉得非常新奇。我不知道小撒老师看到家庭植物工厂跟我们现在放的架子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

 

小撒:从这个画面看,我觉得家庭植物工厂做得更精致,而且它是全封闭的,我们现在现场的这个架子还是开放式的。家庭植物工厂我看它这个柜子里面应该是包括温度控制什么的全都有了,像个恒温箱。
 
杨其长:对,因为它跟人生活在一起,把物联网的一些技术连接起来以后,比如你出差了没有时间去管理的话,你用手机可以了解它的一些生长状况,或者若干天你不回来,它都有自动地去管理。所以把一些物联网的技术,把一些非常高端的现代技术也融入到家庭微型植物工厂里。今年疫情期间非常有意思,我们在居家隔离的时候,用了我们自己生产的一些小的装置生产像一些叶菜,尤其是生产韭菜。基本上就是傻瓜式的,浇一次水以后,十几天以后就一茬韭菜,割完以后继续长。而且我的朋友,包括我爱人的一些朋友,大概现在有几十家上百家都在家自己生产这种韭菜等等一些蔬菜。在疫情的非常时期也找到了很多的乐趣。
 
5、希望把我们中国的植物工厂的技术推向世界,也像我们的高铁一样成为我们中国最亮丽的一张名片。

像我们这个年龄,大概都有一个很深的感受,我在上小学、中学的时候,那个时候也是经常出现食物的一些短缺,吃不饱肚子。我给大家经常开玩笑,如果说我们像现在的年轻人一样能够衣食无忧的话,我说我的身高有可能比现在可能还涨五到十厘米。所以说当时的这种食物的短缺,对我们的印象还是非常深刻的。所以说植物工厂未来对我们粮食安全,这个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在室外种一棵生菜大概要七十天左右。在温室里面大概在五十天左右,在我们植物工厂里大概在二十一天到二十五天左右,也就是周期大概缩短到二分之一。同时我们植物工厂可以栽培很多层,比如十层以上,这个还可以周年地生产。所以它的产能,大概是陆地的四十倍到一百倍以上。第二就是说在我小的时候,南方地区,种水稻的一些地区,我们号称叫“双抢”,抢收割和抢播种。晚上十二点下地到中午十二点才回来休息一会儿,然后继续进行劳作,非常非常地辛苦。所以如果说用植物工厂的话,我们可以穿着整洁的工作服,在一个完全舒适的环境下,在一个工厂化的条件下进行农业生产,也就是说像产业工人一样按时地上下班。

现在植物工厂在全球发展很快,我们现在研制了一种全智能化的植物工厂。高度大概达到二十层,完全用机器人和机械手来进行植物生产的系统。机器人把种子播种到我们栽培槽上,然后进行工厂化的育苗,育出苗子以后,我们再通过一个机械手把它送到指定的一个位置上进行栽培。二十二天以后,机械手把它移出来,进行包装。未来我认为它的情景可以伸展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像一些岛礁、舰船、高原、哨所,包括现在大家知道的未来的空间站,现在我们也在关注像月球,包括火星,外太空的探索,都有可能成为植物工厂的应用的一些空间。

植物工厂的发展这个能推动工业和农业的融合,带动工业的一个产业的发展,同时还带动像健康业的产业的发展。所以植物工厂还是很有前景的,也是显示一个国家农业高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的植物工厂技术目前已经推广到美国、英国、新加坡等等一些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应该说未来可能也是技术水平最高的一个国家之一。我们也希望通过我们中国的同行的不懈的努力,把我们中国的植物工厂的技术推向世界,也像我们的高铁一样成为我们中国最亮丽的一张名片。

好,谢谢大家。

 

本期完整节目请点击:

https://tv.cctv.com/v/v1/VIDEUXyMppiFb75w2OwA132y200712.html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相关新闻

  • 上一篇:

    [CCTV1开讲啦]今晚听开讲 | 智能植物工厂首席科学家杨其长:不用一粒土就能大丰收的神奇蔬菜!

  • 下一篇:

    [中国农科院]都市所观赏园艺与创意栽培团队首席苗保河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版权所有: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天府新区)兴隆街道天明社区蜡梓东街36号

联系电话:028-80203195邮箱:dushisuo@caas.cn京ICP备10039560号-5